目录
“一带一路”的语言调查与分析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清末民初新加坡华文报章时点时间词研究车淑娅;周琼;493-509+512
粤语的“说”类动词邓思颖;387-394+510
北京话被动标记“给”的来源及历时演变刘云;395-407+510
白话文经典作家老舍作品中为什么有“起去”?聂志平;408-421+510
吕梁片晋语的过渡性特征沈明;秋谷裕幸;422-434+511
清中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的声调变化陈晓;435-445+511
反身代词约束阻断效应的儿童语言获得研究李汝亚;446-459+511
汉字部首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王贵元;460-469+511-512
隋代石刻俗字考释六则邹虎;470-476+512
第四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476
敦煌变文“”字新释李博;477-479
刘家庄北地的两方唐代墓志铭文商榷郭磊;480-484
隋唐碑志疑难字考释梁春胜;485-492+512
殷墟甲骨文语言研究高端论坛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彭伟明;492
《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八期目录513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丛书 第一辑514